Tuesday, 1 November 2011

六年级-月食

月食,又作月蝕,是一種當月球運行進入地球陰影本影部份)時,原本可被太陽照亮的部份,有部份或全部不能被直射陽光照亮,使得位於地球的觀測者無法看到普通的月相天文現象。月食發生時,太陽、地球、月球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因此月食必定發生在滿月的晚上(農曆十五、十六、或十七),如《說文》所說「日蝕則朔,月蝕則望」。地球陰影位於地球公轉軌道面(黃道面)內,此平面月球軌道面(白道面)並不重合,黃白道面交約5;大多數滿月時,月球不在黃道面內,而是或偏北或偏南,不在地球陰影內,因此並不是每個滿月時,都發生月食。每年全球至少發生兩次月食。最近一次月食發生於2011年6月16日,下一次月全食將發生於2011年12月10日

月食類型


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和半影區時會產生不同類型的月食
月食有三種類型:
  1. 月全食:當整個月球進入地球的本影內時,在其前後均會發生月偏食與半影月食。最近一次月全食發生於2011年6月16日,下一次月全食將發生於2011年12月10日
  2. 月偏食:當月球只有部份進入地球的本影時,在其前後均會發生半影月食。最近一次月偏食發生於2010年6月26日
  3. 半影月食:此時月球只是掠過地球的半影區,造成月面的光度極輕微減弱,所以較不易為人注意。最近一次半影月食發生於2009年8月6日

[编辑]沒有月環食

由於地球的本影比月球大得多,這也意味著在發生月全食時,月球會完全進入地球的本影區內,所以不會出現月環食這種現象。

[编辑]月食過程


月全食(當地時間2003年11月8日美國密西根州大急流市拍攝)

月全食過程動畫(當地時間2007年3月3日瑞士比拉赫拍攝)
  1. 半影食始:月球剛剛和半影區接觸,這時月球表面光度略為減少,但肉眼較難覺察。
  2. 初虧(僅月偏食和月全食):月球由東緣慢慢進入地影,月球與地球本影第一次外切
  3. 食既(僅月全食):月球進入地球本影,並與本影第一次內切
  4. 食甚:月圓面中心與地球本影中心最接近的瞬間,此時前後月球表面呈紅銅色或暗紅色。(原因:大陽光經過地球大氣層時發生折射,使光線向內側偏折,但每種光的偏折程度不一樣(色散),紅光偏折程度最大,最接近地球陰影,映在月球上;此外,由於大氣層灰塵的含量與位置不同,光線偏折程度會有不同,因此月全食時的月球是暗紅、紅銅、或橙色的。同樣的道理,由於大氣層的折射,朝陽與夕陽不是白色的,而根據高度因為大氣折射程度不同,呈現橙色或紅色。)
  5. 生光(僅月全食):月球在地球本影內移動,並與地球本影第二次內切。
  6. 復圓(僅月偏食和月全食):月球逐漸離開地球本影,與地球本影第二次外切。
  7. 半影食終:月球離開半影,整個月食過程正式完結。
  • 月偏食沒有食既、生光過程,食甚也只表示最接近地球陰影的時刻。

[编辑]時間

相比於日食,月食發生的時間(月球由進入至走出地影)是十分長的,平均需時數小時,各年月食的時刻在大部分日曆上均有說明。月全食時間最長可長達1小時45分,日全食最長僅能 7分31秒。2011年6月16日的月全食階段達到1小時41分鐘。但是2003年11月8日的月全蝕整個只有25分鐘。

2007年3月3日,在英格蘭利茲看到的月全蝕過程。

[编辑]月食與科學研究

最早的月食記錄是前2283年美索不達米亞的記錄。殷商的卜辭載「六日甲午夕,月有食」、「旬壬申系,月有蝕」,《詩經‧小雅》載有:「彼月而食,則維其常」,《小雅·十月之交》篇「彼月而微,此日而微」,微係指月蝕[1]。《荀子‧天論》:「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古代中國與非洲民間認為月食是「天狗吞月」,必須敲鑼打鼓才能趕走天狗。在漢朝時,張衡就已經發現了月食的部份原理,他認為是地球走到月亮的前面把太陽的光擋住了,「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2]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看到地球影子的圓形而推斷出地球是圓的。前3世紀古希臘的天文學家阿里斯塔克前2世紀喜帕恰斯都提出過通過月食來測定太陽、地球、月亮的大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