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1 November 2011

【五年级】星座

星座是指天上一群群的恆星組合。自從古代以來,人類便把三五成群的恆星與他們神話中的人物或器具聯繫起來,稱之為「星座」。星座幾乎是所有文明中確定天空方位的手段,在航海領域應用頗廣。對星座的劃分完全是人為的,不同的文明對於其劃分和命名都不盡相同。星座一直沒有統一規定的精確邊界,直到1930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為了統一繁雜的星座劃分,用精確的邊界把天空分為八十八個正式的星座,使天空每一顆恆星都屬於某一特定星座。這些正式的星座大多都以中世紀傳下來的古希臘傳統星座為基礎
三維宇宙中,這些恆星其實相互間不一定有實際的關係,不過其在天球這一個球殼面上的位置相近,而其實它們之間可能相距很遠。如果我們身處銀河中另一太陽系,我們看到的星空將會完全不同。自古以來,人們對於恆星的排列和形狀很感興趣,並很自然地把一些位置相近的星聯繫起來組成星座。

星座的意義和應用

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
杜甫,《贈衛八處士》
恆星或星座的起落在古代常常用於導航和時間的確定。古埃及通過觀測天狼星偕日升來確定一年的開始;在有些地區,通過恆星觀測確定方位的古老技術在有些地區仍有保存。[1]星座也常常出現在文人墨客的作品當中。
占星學的黃道十二宮源於巴比倫時代的黃道星座。由於歲差的關係,現在的星座與巴比倫時期比起來幾乎產生了一個星座的偏差[注 1],因為對這個現象的不同解讀,占星學分為恆星派和回歸派兩支。
雖然星座的重要性在現代已經相對降低,但是對於夜空愛好者來說,星座並沒有失去它的魅力。通過其引人入勝的傳說,星座在天文學普及方面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每當發生顯著的重大天象時,天文學家、科普工作者和媒體總會在社會上,特別是年輕人之間掀起一股天文學熱潮。[2][3]

[编辑]星座的起源

約翰·波得在1782年繪製的星圖,圖中顯示的是大熊座。
為了方便研究及觀測天上諸多恆星,人們把星空分為若干個區域,每一區就是一個星座。很難確切的說出人類是從何時開始有星座的概念的,這類天文知識遠在有歷史記載以前就被人們所領會。[4]星座的名稱則很可能來源於早期航海的水手。[5]不同地域的文明中,星座的起源可能完全不同,但是隨著各文明的擴張和相互影響,星座的文化也包含了融合的過程。

[编辑]西洋星座

現在已知關於星座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公元前270年希臘詩人阿拉托斯寫的《物象》(Phaenomena)。從《物象》所記載的星區可得知,由於歲差的原因,書中所描述時期的南極點與現在的南極點並不一致,據此可以推斷出書中所記錄的是公元前2000年前的星空,對應著美索不達米亞蘇美爾時期,希臘的星座就可能是這些地區傳入的。[6]在《約伯記》里就提到大熊、獵戶等幾個星座。[7]到公元二世紀,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學大成》中記錄了48個星座中的1022顆恆星,這也是現代星座的原型。[6]之後許多天文學家在托勒密星座的空檔里填充新的星座;1603年巴耶、1690年赫維留、1752年拉卡伊先後在兩個世紀內為南天的星座命了名。[7]

[编辑]中國古代星座

敦煌莫高窟的一幅唐代星圖,現存於大英博物館[8]
主條目:三垣二十八宿
古代中國以星宿星官來劃分天空,其中較重要的是三垣二十八宿。中國古代以太陰曆紀年,由於月亮圍繞地球自轉一周約為每月廿八日,因此每天經過一區的稱為「宿」或「舍」。三垣是指環繞北極天空所分成的三個區域,分別是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而在環黃道和天球赤道近旁一周分為四象,四象中又將每象細分成七個區域,合稱二十八宿。
在周朝初期著作《周禮》中已能發現二十八宿部分宿名,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完備了。有關二十八宿及四象的記載,最早見於《史記》。學術界對二十八宿的起源時間和地點有著諸多的分歧。[9][10]傳統認為,中國二十八宿體系的創立年代最早只能上溯到公元前八至前六世紀。[11]1978年考古學家在湖北隨州戰國曾侯乙墓的墓葬中,出土了繪有二十八宿圖像的漆箱蓋,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關於二十八宿的實物例證。[12]

[编辑]印度古代星座

印度人把黃道帶等分為27等份,每一份為13°20',稱為「宿」(Nakshatra)。月亮的運行周期是27.3日, 月亮大約一天需要通過一個宿。印度二十七宿的劃分方式與中國古代的二十八宿極其類似,只是少了牛宿(Abhijil)。

[编辑]阿拉伯古代星座

[编辑]星座及天體的命名

在不同文化里,星座被賦予的形象不完全一致。例如大熊座在古希臘被視作一隻熊;中國人則被認為它是勺子;英國人認為它是耕田的;法國南部的人認為它是平底鍋;龐尼印第安人認為它是擔架上的病人;瑪雅人認為那是七隻金剛鸚鵡;印度人看作是七位智者;羅馬人則看作是七頭牛。[6][7]
中國古代星官體系反映的是人間的社會體系,包括帝王將相、宮廷廟宇、軍營車騎、農耕狩獵等。這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天地對應」和「天人合一」的思想。[8]
現在所普遍使用的星座多數來源於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和動物,而對於在希臘本土看不到的近南極星區,約翰·拜耳用與大海及海中的生物相關的名詞予以命名。之後法國天文學家尼可拉·路易·拉卡伊用科學裝置和儀器的名稱命名了13個亮星較少的星區(有一個例外「山案座」)。[5]其他文明也會使用他們文化中重要的故事或人物形象來命名星座。[13]

[编辑]星座的命名

現代星座常使用的88星座里包含14個人類形象、9種鳥類、2種昆蟲、19種陸地動物、10種水生物,2個半人馬怪物以及29種非生物;頭髮、巨蛇、龍、飛馬、河流各一(種數之和超過88是因為某些星座里不止一個形象)。[6]
現代星座使用的正式名稱使用的是拉丁文[7],其拼寫固定,但是讀音因人而異。[14]在英文中也會用「拉丁文+英文」的暱稱來表達星座,如「Piscis Austrinus the southern fish」。[14]在1922年於羅馬召開的第一屆天文學聯合會大會上,第三委員會提交了3字母星座縮寫符號的決議(如「Psc」代表「Pisces」,即雙魚座),並獲得了通過。[15][16][17]

[编辑]恆星的命名

在學術上並沒有一套單一的恆星命名系統。[18]較亮的恆星基本上是根據它們所處的星座,使用拜耳命名法(Bayer designation)或弗蘭斯蒂德恆星命名法(Flamsteed designation)來定名。如半人馬座α(拜耳命名法)、天鵝座61(弗蘭斯蒂德恆星命名法)。還有一些恆星使用變星的命名方式,如天琴座RR等。對於肉眼無法看見的恆星,一般不按照其所在的星座命名,除非它與較亮的恆星形成雙星聯星系統。這些需要通過望遠鏡才能看到的恆星通常使用它們在特定的星表中的編號作為其名稱。
一些明亮的恆星有源於拉丁、希臘或阿拉伯的俗名[18],如α Aql,在英語中一般稱作「Altair」,而在中文裡被稱為「牛郎星」。實際上如果要按照星座來命名,這顆恆星應該稱作「天鷹座α」(英文)或「河鼓二」(中文)。「天鷹座」和「河鼓」分別是它所在西方星座和中國星官

[编辑]深空天體的命名

雖然深空天體(星雲、星團、星系)也隨著天球一起轉動,但是深空天體並不普遍以星座命名。它們一般在數字前給與M、NGC、IC等字母,分別代表梅西耶星表星雲星團新總表索引星表。相反的例子則比如位於獵戶座M42往往叫做獵戶星雲;位於中國古代星宿昴宿M45稱為昴星團等。

[编辑]星座的分類

絕大多數文明中所指的星座,都是指由亮星或一些較明顯的深空天體組成的「亮星星座」,但是有些文明中也會通過天空中的暗區定義「暗雲星座」。

[编辑]亮星星座

主條目:星座家族
現代八十八星座按照位置一般可以簡單分為北天星座黃道星座南天星座;有時也會把赤道星座獨立成為一類。還可以確定星座的象限——通過積分找出每個星座的中心,並計算出該點的坐標。根據天球坐標系統,每點的位置包含了赤經及赤緯兩個數。若中間點的赤緯為正數,即該點位於天球的北半球,用N表示,對應的星座即為北天星座;赤緯是負數的話,中間點位於南半球,用S表示,對應的星座即為南天星座。這些星座可以通過赤經進一步確定其所在的象限:把赤經分為24個小時,星座的中間點於0時至6時的話就屬於Q1,6時至12時屬於Q2,12時至18時屬於Q3,18時至0時屬於Q4。[注 2]
偶爾也會使用按照不同區域的星座集合來劃分,這些星座家族分別以集團中最重要的星座、黃道、神話區域、天上的水族和創造南天星座的天文學家約翰·拜耳、尼古拉斯·拉卡伊命名。總共有8個星座家族:大熊(10)、黃道(12)、英仙(9)、武仙(17)、獵戶(5)、水族(9)、拜耳(11)和拉卡伊(15),括號中是所屬家族中現代星座的數量。[19]

[编辑]暗雲星座

天空上的"鴯鶓"。由暗雲定義,而不是由恆星定義的星座。煤炭袋是鴯鶓的頭,南十字座就在那裡,而天蠍座在左邊。
當地球上的條件能讓銀河中心區的暗斑在地面上投影形成陰影時,銀河中暗斑生動的輪廓在南半球比北半球更為顯著和易見。一些文化中已經看清這些暗斑的形狀,並稱之為"暗雲星座",這不同於一般由亮星定義的星座。在印加文明中認為,銀河中的暗區或暗星雲如同動物一般,並用之於跟蹤季節的更替[20]。澳大利亞土著居民也有暗雲星座的描述,最有名的就是"天空中的鴯鶓",它的頭就是由煤炭袋構成的;而在安第斯人的傳說中,此暗斑則構成一隻駱駝。[1]

[编辑]現代星座演變

現代星座中的50個由托勒密星座演化而來,11個由約翰·拜耳在1603年命名,13個由尼古拉斯·拉卡伊在1756年命名。到公元1922年,國際天文學會決定將全天劃分為88個星座,並成立了比利時天文學家Eugène Delporte主導的第三委員會(IAU Commission 3);1930年,國際天文學會正式定義了這些星座的邊界。[15]在這之後,任何恆星(除了太陽)、星雲、星系都精確的屬於某一個特定的星座。[6]
在現代88星座中,最亮的星座為南十字座;可見恆星最多的星座是半人馬座,6等以上星數為101顆;面積最大的星座是長蛇座,為1302.844平方度,佔到了全天面積的3.158%。[21] 巨蛇座是唯一不連續的星座,它被蛇夫座分割為頭、尾兩部分。

[编辑]托勒密星座

參見:黃道十二星座
黃道穿越的星座有十三個,但只有十二個星座稱為黃道十二宮。除此之外,托勒密列出以下三十六個星座:

[编辑]現代八十八星座

參見:星座列表星座恆星列表
後來星座的數目不斷增加,主要是為填補托勒密星座間的空缺(因古希臘人認為明亮的星座間是有暗淡的空白地帶的),另一原因是當歐洲的探險家往南進發時,能夠看見一些以前看不到的星空,所以要加入新星座以填滿南面的天空。上述托勒密48個星座在現代的星座中被劃分為50個星座,加上以下38個較新的星座就構成了現代的88星座:
有一些沒有那麼正式的星的排列叫做星群,如北斗,參見恆星統稱列表

[编辑]不再使用的星座

有一些歷史上使用過的星座不再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承認,最後沒有被採納成為正式的星座,較著名的一個為象限儀座(Quadrans Muralis,現為牧夫座的一部份,象限儀座流星雨就是以這星座命名)。但是由於它們曾經被長期使用,我們仍然可以在歷史書或者古星圖中看到它們。以下是這些星座的統計:

[编辑]星座的運動和識別

[编辑]星座的運動

星座實際上是從地球上看到的恆星在天球上的投影。
主條目:天球坐標系統
雖然天球上的恆星都在做著高速移動,但是由於恆星距離地球太遠,所以人們在一般情況下認為它們是固定的。[注 12]星座之所以看起來隨著天球運動,實際上是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引起的。運動的周期也即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周期,即由於地球自轉,星空背景每天繞天軸轉動一圈;星空也隨著季節的變化而緩慢變化,經過一年之後,星空與一年之前的星空別無二致。[注 13]
由於太陽和行星相對於地球的視位置與天球上的背景恆星的位置不固定,它們周期性的穿越黃道上的十三個星座。在占星學上,往往會以「水星位於天蠍座」的方式描述。但是占星學上的黃道只有十二星座,並且是均分的。

[编辑]星座的識別

拱極星座繞著北天極旋轉。其中的大熊座的北斗七星和仙后座是北半球識別星空的重要標誌。
星座在很久以前就被水手、旅行者當作識別方向的重要標誌。隨著科技的發展,星座用於方向識別的作用逐漸減弱,但是太空飛行器還是通過識別亮星來確定自身的位置和航向。對於星空愛好者來說,星座的識別往往是對於亮星的識別。
在北半球,小熊座北極星是在星空確定方向最重要的依據。從天球坐標系可以看出,北極星的高度是與當地的緯度一致的。但實際上由於北極星並不明亮,人們通常使用北斗七星來尋找北極星,從而確定方向。把北斗的勺柄(β到α)延長5倍處便能找到北極星。在精度要求不高的情況下,可以認為北極星所在的方向即北方。在北半球低緯度地區[注 14],北斗星會落入地平線以下,此時可以根據與北斗七星相對的、呈「M」(或「W」)狀的仙后座來確定北極星的位置。
一旦識別出北極星和其他任何一顆恆星,整個星空就完全可以通過恆星的相對位置來識別。為了便於記憶,人們通常通過北斗七星延長的斗柄來尋找牧夫座大角(牧夫座α)、室女座角宿一(室女座α)。[18]在不同的季節,也可以通過其他星空中顯著的特徵定位,如冬季可以通過的明亮的獵戶座[22]輕而易舉地找到雙子座[23]大犬座[24]小犬座[24]金牛座[25]御夫座[26],甚至獅子座;秋季時可以通過飛馬座秋季四邊形從而找到仙女座英仙座南魚座等;而夏季大三角則是夏天星空中最容易找到的特徵,此時可以找到天鵝座天琴座天鷹座人馬座天蠍座天龍座等。
南天極附近的星座則比較零散,分布著很多面積較小的星座,亮星也很少,很多區域甚至沒有較亮的星,認識起來相對困難一些[27]。另外南天極也沒有像北極星那樣的指示星,因此南天極常常靠南十字座十字架一(南十字座γ)和十字架二(南十字座α)延長約4.5倍來確定[注 15]。同時半人馬座南門二(半人馬座α)和馬腹一(半人馬座β)、船底座老人星(船底座α)、波江座水委一(波江座α)都是識別南半球星座的重要依據。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